-
作者:全書麾 學校:嵐皋縣城關小學二五班有一次我看《少兒百科全書》時,書上突然出現(xiàn)了一只小蟲子,嚇了我一跳!但我還是鼓起勇氣去摸了一下它,蟲子一點也不怕……
-
走過陜鄂交界的秦楚長城銅錢關,順河而下,行車二十多分鐘,就到了旬陽市銅錢關鎮(zhèn)的赤巖社區(qū)。出集鎮(zhèn)向右上坡,在陡峭的村道上拐過三個盤道,拐出半山腰上的一叢……
-
陜南茶鄉(xiāng)的民間故事多如牛毛,生動有趣,喝茶也不例外。嵐皋縣龍安茶名聞遐邇,龍安蛇茶一樣故事傳奇多多。當地茶農給敬你一杯熱茶時,都會津津樂道講到龍安茶,……
-
早就想給父親寫點文字,但老是不知道寫點啥合適,直到被父親節(jié)提醒。上次端午節(jié)接父親進城過節(jié),突然覺得他蒼老了好多。記得十年前,他的身板兒還是那樣硬朗,腰……
-
一座城的歷史幽邃,深不可測。唯有夜,眺望星空,天空的月牙兒,鉤住八角城樓,那樣子,像拎著一棵樹,鳥兒啄出文字。我坐在樹上,越來越近的是故鄉(xiāng)!
-
20世紀80年代是文學的繁盛時期,詩歌也不例外。那個時候的人們,都喜歡讀詩、誦詩,我就訂了《詩刊》,每期每篇都讀,有的詩須一氣讀完,方可解饞,有的詩要反復……
-
孫亞玲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落在漢江之上,江面便泛起金色的光鱗,宛如一位溫柔的母親,輕輕地喚醒沉睡了一夜的漢江之水。遠山如黛,近水如碧,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
陳緒偉鄉(xiāng)之于土,直書本源;土之于鄉(xiāng),講述發(fā)展;這已是上下五千年求證過的“土地母親與人類生活”的鄉(xiāng)土關系所在。所以說,時代的“鄉(xiāng)”立于時代的“土”之上;時代……
-
姚維榮安康地處秦嶺巴山之間,漢水橫貫其間,青山綠水滋養(yǎng)著世代安康人民,也為文人墨客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資源。千百年來無數作家寫出了難以計數的散文作品,20世……
-
群山延綿,江河雋麗。江北位于安康的漢江以北,人情風貌獨特,是很多“鐵路人”和“三局人”的第二故鄉(xiāng),臨江又臨山的天然地理位置讓江北顯得別具一格!
-
“老同學,給你帶點我媽種的菜。你看這生菜,捏一把都能出水,吃一口脆生生甜絲絲。你看這黃瓜頂花帶刺,現(xiàn)摘的,無農藥無公害,你放心吃!”熱心的老同學又帶來……
-
□ 董會端午過后,天氣開始越來越熱了。父親一如既往地早早起來,沿著學校周邊轉上一圈,學校背后嘩嘩的溪流,校園里樹枝上鳥兒歡快地啼鳴,這一切都讓他神清氣爽……
-
□ 張勝利2000年首屆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jié)成功舉辦之后,各方深感需要一首專門創(chuàng)作的龍舟節(jié)節(jié)歌。組委會遂向社會廣征歌詞,我也收到了征稿函。我雖不善歌詞創(chuàng)作,但……
-
□ 賴家斌初夏時節(jié),滿目蒼翠,走在漢濱區(qū)牛蹄鎮(zhèn)朝天河村溝溝壑壑,麥子剛收,水田如鏡,到處是生機盎然夏收夏種的詩情畫意。一叢叢嫩綠的艾蒿隨風搖動,濃郁的艾……
-
□ 李煥龍看到這一身粗糲的樹皮,如是見著了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葉溝的村民看它,是個看一輩子都不變相的老樣子,而它卻目睹了這里數十代人的生離死別、數百年的……
-
早上,太陽在東山頭剛一露臉兒,該是七點多的樣子吧。撲撲通通的,我們一群男孩子,爭先恐后脫光衣服,跳進小河里去洗澡。這是我們村里端午節(jié)一個儀式,是男孩子……
-
李俊民端午節(jié)賽龍舟,原本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期因憂國憂民憤而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隨著時間的推移,賽龍舟逐漸演變成為兼具多重含義的群眾性體育競技活動。每年端……
-
從沒見過這樣的組賽方式!
-
數年前的往事了。在中國國家畫院主持龍瑞工作室的山水畫精英班,臨結業(yè)時,我在講課中談了一個觀點,說到中國山水畫家應該選擇過一種山水人生,這應該是基于其性……
-
□ 王慧農歷五月初五安康龍舟競渡歌盛世漢水起舞漢江吞下所有激情的詩詞延續(xù)著千年的習俗讓愛國情懷更加濃烈 在端午菖蒲長滿河岸掛艾草,吃粽子,戴香包是為了紀……
-
從我記事起,父親就一直在養(yǎng)豬。那時,田地里到處是野草,一放學,我和門上的小伙伴相約去打豬草,只為把豬養(yǎng)得膘肥體壯,過年時頓頓有肉吃!
-
我與安康漢江龍舟賽有兩段難忘的情愫。一段是2000年第一屆安康漢江龍舟賽,我作為特邀選手參與橫渡漢江;另一段是2019年我受邀在第十九屆安康漢江龍舟賽上為龍頭……
-
在安康老城區(qū)南正街49號的大門左側,有一棵古老的臭椿樹,陜西省古樹名錄里可查,目前樹齡220年,樹高38米,其中主干高10米,胸圍352厘米,樹冠直徑21米,人稱“……
-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寧陜人,這里有哺育我長大的父老鄉(xiāng)親,這里有重巒疊嶂的大山,這里有清澈透明的小河!
-
散文的年歲,最早的記事文字,如甲骨卜辭、殷商銅器銘文,是散文的發(fā)端。而《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已經具備成熟的散文形態(tài),它們開啟了敘事文學傳統(tǒng)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