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先余
2024年12月4日,“中國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充分說明中華文明綿延賡續(x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強大生命力。
清康熙年間的《興安州志》對安康春節(jié)節(jié)事習俗的記錄,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僅有回應,還對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有很好的啟示和借鑒。
除夕
《興安州志·風俗志》載:“除夕,換桃符,官長皆辭歲;正月元旦,五鼓起,焚香燭、拜親友。”
除夕日,安康人貼新春聯(lián)、擔滿水缸、門前屋后打掃干凈、吃團年飯等。吃團年飯有一系列講究:當涼菜擺上桌子后,當家主人先在門口院壩擺上小桌子,取三炷香平拿手中點燃,伸直胳膊舉過頭三鞠躬,口中念念有詞:“一敬皇天后土,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二敬祖宗先人,保佑家庭發(fā)達、萬事亨通;三敬親朋后人,祝愿家和睦親、后輩興盛。”最后點燃鞭炮,鞭炮響完,當家主人喊:“團年飯開始!”
吃完團年飯后,當家主人帶領家里人去給祖上上墳點亮。上墳點亮時先在祖上墳前叩三個響頭,然后燒紙敬表焚香、點燈。
晚上,男主人開始攏火燒木炭置放堂屋,開始“守歲”,守歲也稱“熬年”。
春節(jié)
大年初一古稱“元旦”。1912年1月2日,臨時政府頒布法令,定陽歷1月1日為元旦,為示區(qū)別,把陰歷大年初一改稱“春節(jié)”。
大年初一,安康人有拜神、拜父母、贈壓歲錢、吃元寶(餃子)、穿新衣、拜團團年等禮儀和講究。關于春節(jié)的講究與習俗,《石泉縣志·風俗》有十分詳細的記錄:“元日,俗先于除夕,各家更換桃符。一夜灑掃街衢,滿燒爐炭,爆竹聲徽邑中,燔栢葉于庭院,一夕不斷。是日五更起,敕內(nèi)外不得出不祥語。闔家祀祖主于內(nèi)堂。隨命酒,肅拜父母,受訓奉觴(給小孩壓歲錢)。先期擇吉方而后出。”
送窮
關于正月初五送窮,唐金州太守姚合在任上寫下《晦日送窮三首》:“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送窮窮不去,相泥欲何為。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幾時;古人皆恨別,此別恨銷魂,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門。”
《石泉縣志·風俗》的記錄:“五日,俗名其曰“破五”,行者忌之,必過是日,而后出游焉。家家晨起煮五色豆,互相饋送,名曰‘五豆’,取小児稀豆之意。至寅卯時,婦人剪帛為人,置積塵中,掃之于十字路頭,名曰‘送窮’。比戶皆然,不知窮不可得而送也。”
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
為了熱熱鬧鬧過元宵節(jié),安康的各村莊基本從正月初十就開始籌辦“燈會”,由“燈頭”集資,采購編造社火用的竹子、彩紙、彩布、鐵絲等。正月十二晚出燈,在走馬燈、排子燈、竹子燈和人群的簇擁下,到官府、各村莊、農(nóng)戶玩耍起獅子(火獅、彩獅)、龍燈(火龍、彩龍、草龍)、芯子、高蹺、采蓮船、推車車、跑毛驢、大頭和尚戲柳翠、打連槍,板凳龍、鷺鷥叨蚌殼、地蹦子燈。
至元宵夜,各村莊基本通宵達旦、鼓樂喧天,游龍舞獅、采船搖搖,你方唱罷我登場、唱天唱地要盼風調(diào)雨順百業(yè)旺……
《石泉縣志·風俗》對元宵節(jié)的記錄十分詳盡:“元夜,石(泉)俗頗尚豪奢。城內(nèi)外各街,互相角勝者立燈花會。一會時,斂會錢置公所中,令好事者董其事。先期延請工匠分街而辦,以扮儺相角。每會或百抬,或七八十拾,雜以樓臺宮殿,蓮艇虹橋,悉以羅綺錦繡為之。前導鼓鑼,后繼笙板,箏弦喧天蔽日。至是夜,燈有鰲山、星橋,花有連城、炬轍,畫架填街、彩聯(lián)迷日。而曲折頓礙之狀,即士紳亦肩磨而已。邑父母亦擁轎沿玩。即火城錦里,號為不夜者,不啻如之。高歌緩唱,無地無之。士女市行不便者,梯屋而聚觀焉。間有京洛仕官,往來使客,泊舟來觀,罔不徘徊驚詫也……”
這些關于年俗的記錄,都是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需要我們繼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