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德昂
小埡子地處紫陽縣漢王城(今漢王鎮(zhèn))東北約16公里的鳳凰山上,屬漢王鎮(zhèn)邊緣轄地。
我站在擂鼓臺上殿殿門前向東眺望小埡子時,頗有“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豪邁感。眼前,山勢逶迤,層巒疊嶂,茂林深叢,怪石嶙峋;千態(tài)萬狀有奧趣,風骨魁偉韞奇氣。小埡子西距擂鼓臺風景區(qū)祖師殿約十公里,東距東擂鼓臺山巔約十五公里。因為鳳凰山高峻威猛綿長,“隔斷往來南北雁,只留日月過東西”(八仙呂洞賓云游擂鼓臺景區(qū)時留下的詩句),所以小埡子以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成為扼紫陽縣、漢陰縣、漢濱區(qū)三地的咽喉要道。
在交通落后,人們外出往來僅靠步行的歷史時期,小埡子是方圓百里以內民眾南北往來紫陽漢陰的捷徑。販賣茶葉、生漆、桐油、火紙、煙土等商販和旅行者,或騎騾跨馬,或跋涉奔波,往來十分頻繁。聽曾經過境小埡子的老人們介紹,小埡子是位于高山野嶺的一個隘口,周邊八至十公里荒無人煙,路兩邊和南北的山坡上立石叢生,荊棘茂密,樹木蔥蘢,遮天蔽日,易于藏身。因此,在那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民國時期,這里是土匪的天堂,匪患猖獗引起兇案頻發(fā)。人們談小埡子色變,稱躲藏在深山老林下茅草棚間的土匪為“老俵”。經常有“老俵”在小埡子出沒,搶劫商旅財物遭反抗,導致路人傷亡。南北往來紫陽漢陰二縣的販夫走卒,家人最擔心的就是能否安全通過小埡子這道生死關口。臨行前,除了千叮嚀萬囑咐外,還要焚香禱告,祈求神靈保佑,不遇上“老俵”。此外,還要邀三五人同行,聯(lián)防互保,途中要時時警惕,步步留神。“老俵”們拿著兇器躲藏在路邊茅草中,待商旅行人過埡時,便一躍竄出,用匕首或其他鐵制兇器對著行人的胸口大喊:“快!把銀元交給我!”若反抗或拒絕就被“老俵”一刀害命,不知有多少無辜行人就此橫尸路邊,作了孤魂野鬼。
當時的漢陰縣地方武裝頭子沈壽柏(人稱狗大王)也經常“放邊棚”(放任部下到民間搶劫),讓麾下小股官兵抄近路翻越小埡子,到漢陰縣的堰坪、漩渦、漢陽、鳳江和紫陽縣的安家河、五郎坪等地殺人越貨,打家劫舍,拉夫搶糧抓丁,強搶民妻民女。他們勾結當地豪強,把過小埡子稱之為“到南岸子去耍”。那年代,紫陽北部漢陰南部一帶的鄉(xiāng)民吵架罵仗時,罵得最狠的一句話就是:“你會在路過小埡子時,挨‘老俵’的刀,吃官差的槍子兒!”
1949年以前,過境小埡子的人與官差土匪搏斗的驚險故事比比皆是。1949年以后,國泰民安,小埡子從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祥和安寧與溫馨。在20世紀60年代那個食物極度匱乏、經濟極端困難的時期,山民們上小埡子一帶割土漆回家出售賺錢,補貼家庭。采野果、找野菜、刮樹皮充饑,采集名貴中草藥賣給老中醫(yī)治病救人。因在這時期,各地交通運輸的發(fā)展仍然相對滯后,往來紫陽漢陰的小埡子關口捷徑,仍然是紫陽縣北部和漢陰縣南部民眾南北徒步往來的重要專線。
小埡子北面附近有一塊較平坦的地方,人們稱作白火石蹚。中間天然放置著一方大白火石墩,朝天的一面平面上天然地布著棋盤格紋,形如大方桌,人們稱之為棋盤石。傳說是老子騎青牛由函谷關趕到石泉鬼谷嶺約上鬼谷子來這里下過象棋的棋盤桌。
在小埡子南面一大片山坡上,整齊地成體操隊形排布著遍坡的零散立石,記載著另一則古老的傳說。相傳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能工巧匠魯班使用法術深夜從紫陽縣某地驅趕一群石頭,到漢陰縣某地去建房,一路吆喝著,驅趕到這里時,雄雞報曉聲起,頓使法術失靈,石頭戛然停止前進,形成了現在的“趕石坡”。
隨著時代的進步,交通建設飛速發(fā)展,公路網絡覆蓋城鄉(xiāng)千家萬戶、角角落落。人們處于和諧、富庶、繁榮、文明、法治的社會里,告別了苦難,脫離了貧窮,結束了在小埡子上肩挑背馱和徒步跋涉的歷史。
飽經滄桑的小埡子留下了漫長的歲月痕跡,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