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濱 李永明
“叮叮咚,叮叮咚……”回頭看,是兩位調皮的小朋友在搖撥浪鼓,聲音清脆,節(jié)奏明晰,喚醒了我的鄉(xiāng)愁。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質匱乏,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小商品,只有逢五日、十日場,才能到集市上去購買。為了方便群眾購買,于是就產生了貨郎。精明的貨郎,逢場就到供銷社采購一批日用小商品,挑著擔子,搖著撥浪鼓,走村串戶推銷日用品,方便了群眾,又賺來幾個辛苦錢。
貸郎下鄉(xiāng),一般都選在村部大院壩處,可容納很多人。村部院邊有棵老柳樹,樹冠大,樹蔭濃,來村的貨郎,是一位大胡子老人,擱下貨擔,抽出含在嘴角的老漢煙袋,擦一把汗,朝老柳樹上一靠,舉起撥浪鼓就搖起來。撥浪鼓聲響徹村部,一邊搖著撥浪鼓,一邊就吆喝開了:“赤橙黃綠七色線,繡出鴛鴦和牡丹;毛線棉線麻繩線,連衣納鞋線不斷;棒棒糖二顆真甜,牙膏牙刷任你選。”這時,不管買不買,都會召喚著鄉(xiāng)親們潮水般涌來。炒菜的大娘,邁著尖尖腳往村部趕,切菜的嫂子,忘記了放下菜刀,徑直跑來。一路路的小孩子們,嘴里喊著“嗷嗷嗷”,小鳥一樣飛來,有腿疾的中年人,拄著拐杖,顛顛簸簸走來;三五個村姑,手挽手涌來,拿著繡花線,對著太陽看;老漢們掂量著水煙袋,左看右看,噙著煙袋嘴,干吸幾口,小孩子左手拿著棒棒糖,右手拽著媽媽的大衣襟,鬧著要買。等鹽巴下鍋的大嫂,風風火火抓一包鹽巴,丟下一角錢,如風一般走了。那些沒錢買東西的,捏捏這個,摸摸那個,過一把眼福,戀戀不舍地把貨放進貨籃里。男人們來買東西就簡單多了,無外乎就是買打火機用的火石、香煙之類的,一般都是現(xiàn)錢現(xiàn)貨,明碼實價,買上所需東西給錢就走人,從來不會去討價還價。大姑娘隨在嬸娘的身后,羞答答地指著這又指著那,請嬸娘給參謀出嫁的東西。我沒有一分錢,可是有一布口袋舊膠鞋底板、廢銅爛鐵、雞鴨鵝毛、舊書舊報紙爛棉絮,還有母親剪下的長頭發(fā),這些都可以換商品的。拿著花花綠綠的棒棒糖,湊近鼻子嗅了嗅,甜甜的味道讓我的口水流出來。貨郎拍怕我的頭:“想吃好啊,把你家的破銅爛鐵拿來換嘛!”這時,我打開口袋,如數(shù)家珍,還把母親長長的頭發(fā)拿了出來,白胡老頭的眼睛一亮,笑盈盈說:“好啊!你選商品,我挑你雜物。”他拿著母親長長的秀發(fā),左看右看:“這個你媽同意你拿來換商品嗎?”我搖搖頭,又點點頭。我挑選三只棒棒糖,藏在內衣的口袋里,然后又選了橡皮擦、鉛筆和作業(yè)本。母親的秀發(fā),兌換了一條花圍巾。本來母親說要兌換鹽巴、香皂的,為此事,還挨了母親幾柳樹條子。
白胡子貨郎,一來二去,與村里人混熟了。鄉(xiāng)親們喜歡上這個貨郎,炎熱的夏天里,鄉(xiāng)親們要么給他端一缸涼茶或者塞給他一個梨瓜子,解解渴。寒冷的冬天里,要么給他遞一個熱乎乎烤紅薯,或者提半罐子玉米粥,暖和暖和身子。貨郎也放心地佘貨給鄉(xiāng)親們,有的實在沒錢就給免了。這濃濃的鄉(xiāng)情在村部院壩傳遞,化也化不開。
改革開放后,農村形勢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日用品代銷店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城市鄉(xiāng)村,趕場日也由過去的星期天,變成了“百日場”。商場商店一家挨一家,物美價廉,市場更加活躍,而且人們買賣物品也方便快捷多了。
近年來,農村水泥路進村入戶,四通八達,為了方便留守老人購物,有經濟頭腦的人平常便開著皮卡車,滿載著各種各樣的貨品下鄉(xiāng),汽笛一響,接著車頭上安裝的喇叭不間斷地響起了歌聲,沿著鄉(xiāng)村公路叫賣。貨品也由過去單一的副食品日雜,增加到米、面、油日常用品,甚至于應時應季的蔬菜瓜果,樣樣齊全,公平交易,服務到家,與過去鄉(xiāng)村貨郎相比,是一個質和量的飛躍,讓腿腳不方便的老人家足不出戶,也能買到可需的物品。老人們對此上門服務贊不絕口。
曾經風靡一時,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方便的鄉(xiāng)村貨郎們,退出歷史的舞臺,在歲月的風塵里消失,換來的卻是服務上門汽車的喇叭聲、歌聲和笑聲一片,成為如今鄉(xiāng)村振興美好和諧的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