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林
老家芳流以石命名的地方很有幾處,如大石包、五花石、雷打石,最為有名的是蔣家關和棗樹坪交界處的香爐石。舊志上說:香爐山聳其北,上建祖師廟,頗稱勝境。山右為凌霄寨,尤高峻。
明明是廟,卻叫做山。明明是山,又喚作石。這就是老家人的高明,在他們心中,石不是石,山不是山,石是小山,山是大石。
原本在草鞋埡玩得好好的,離開飯還有一個多小時,有人提議要去看香爐石。早聞其名,未見真容,活到花甲之年,還未近距離看過一次,真有些說不過去。李峰駕車,寫縣志的同行一同前往,一股風似的就刮了上去。路雖簡易,卻很硬朗,信眾們不要人動員,自己動手修建,這種行為就是佛語中的“自覺”?吹叫R了,準確地說,應是看見那尊奇石了,下車,整衣,徐行,很期待,也很虔誠。
僧占險境,難阻善行;寺廟破敗,修葺能新。工棚未拆,建筑垃圾還在,“香爐古寺”牌匾被風吹落在一旁。真要復什么古稱,應該叫祖師廟,而不是什么古寺。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修廟可以高韜,拜佛要在低處。
一木一石,都要人工背運。一坎一階,都是精心建造。不算奇跡,也算艱辛,我站在窄窄的廊道上,環(huán)顧四野,先前有人上來,行走不可能自如,攀爬也只能披荊,如果有物件在身,那是多么的艱難!那是何等的苦不堪言!這是向上的精神,也是信仰的力量,這種精神無艱不摧,勢不可擋。
好香哇!隨著清風徐徐而來,有草木的清芬,是植物的幽香。前平指著從石縫中斜出的半枯半榮的樹說:香味兒是從那里發(fā)出的,那樹叫巖柏,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遠古物種,生于懸崖峭壁,寸土不沾,靠雨露滋潤,枝千年不枯,根千年不腐,香遠溢清,永不走味。長在石壁上的柏樹,稱之為巖柏并不為過,加之有香火熏染,山林氣浸潤,袒露的便是氣節(jié),或叫風骨。
有門敞著,無人住持,夜不閉戶,道不拾遺,門里門外都是一片凈土。我們手腳并用,臉蛋貼著石巖,面壁而上。路遇幾塊清同治年間石碑,不用細瞧,肯定是建廟緣由和功德芳名。
廟高,門檻卻低。爐內香灰很厚,朝功德箱投了紙幣,自取一捆香表,點燃合十,默默禮敬。自己抽簽,自己許愿,自己敲鼓,自己拜佛,這又是自覺,也叫信任。給多給少沒人關注,取多取少無人盯看,跪也行,不跪也行,真正是自修自行,安詳安心,自覺自悟,守本守性。眼前雖沒有鐘磬,卻有彩繪的神像,圓圓的大鼓,就想起別人一聯(lián):佛貌依山古,鐘聲帶日長。
退一步回望,年代久遠的“香爐”,除了古樹,還有苔衣,隨意撫摸一棵小草,輩分都比我們要高,借賈平凹先生的書名:古爐。還要借一個成語:古色古香。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在故鄉(xiāng)這塊奇石面前,我想起一個詞:恩重如山!我雙膝跪下,膝下沒有黃金,只有硬生生的石頭,因而這次無來由的來,不是拜神,而是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