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固民
煙花三月,春和景明。按捺不住內心的躁動,推開門,來到安康城東的張灘鎮(zhèn),捕捉近在咫尺的古典鄉(xiāng)韻之美。
奠安塔下游人如織
六公里的車程,轉眼即到。穿過奠安村的門頭,踩過一段街巷,向右一拐,一座高聳云端的古塔便壓在眼前,氣宇軒昂,雄偉壯觀,名曰“奠安塔”。坐落在黃洋河與漢江交匯夾擊形成的巴公巖頂之上,門向朝西,直面城池。石門上方嵌有青石鐫刻的“奠安塔”楷書匾額,青磚壘砌,底徑6米,樓閣式遞進7層,呈金字塔式拔地而起30米,塔頂有七彩蓮座,兩個銅球置于其上。在第4層的四面塔壁上用紫云琉璃瓷拼嵌有四言四句書題刻,以西南東北為序,依次是:博厚高明,亦孔之固,永奠安康和中天一柱,后兩句易解,前兩句則語出《中庸》和《詩經》。據此可看出遠古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度極高,這使我想起晚清道光、咸豐年間興安文壇的掌旗人張鵬飛和民初安康縣知事柴若愚來,他們都是當時安康的文化名人,又熱心公益事業(yè),關注地方城堤和水利建設,此塔的建造定與二人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七級飛檐均用磚石浮雕裝飾,圖案鮮明,形象各異,最頂層的飛檐翼然外伸,大有展翅凌云之勢,成為漢江一景。奠安塔的功用傳說頗多,以其彌補地勢不足,以鎮(zhèn)城池水患當信。進入大門,依板梯逐層而上,可至頂層,上六層四方都有拱形門洞,登高遠眺,四圍的城池、江河、農莊、山川美景一覽無余。外觀塔體,我卻疑惑于塔基的四角為何各有一豎一橫兩塊青石鎮(zhèn)底、“永奠安康”題刻為何不在正面、塔匾兩側為何異于其他古塔而多出了兩只祥云耳?
這時,塔側傳來歡快的鑼鼓聲,循聲望去,是一段十幾米的孝義文化長廊,一組男女或站或坐敲打著響器,使奠安塔不再寂寞。廊道的另一頭連接著奠安公園,環(huán)形觀景步道上擠滿了游覽的人。春分時節(jié),杏花正在萌發(fā),桃花含苞待放,倒是紅葉李花開正艷,細小如甲的花瓣布滿枝頭,零落軟泥上,雪白一片,仿佛成了李花的世界。舉目四望,花草清新,小學生在撿拾垃圾,胸前的紅領巾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與周遭綠植映襯,絢爛了滿園春色。
走出奠安村,便入雙井村,聽其名就給人一種古老又富有鄉(xiāng)韻的美感,緣于村內有兩口古井而得名。兩井位于村委會的房前屋后,相距約30米,井體由河石壘砌而成,井口以圓收攏,井深約20米,源泉于山地涵養(yǎng),水質清涼甘甜,且有“黃洋河不枯,雙井水不竭”之說。據當地村民講,很久以前,先民們從外地遷徙至此,墾荒耕種,在此掘井一口,隨著人口的增多和田畝的擴大,又在其不遠處再掘一口,以供生產生活的需要。兩口井都筑有高出地面數尺的井臺,以轱轆方式取水,可惜年代久遠,轱轆已不見蹤影,井臺也因自來水的普及和公路建設而夷為平地。當自來水不濟時,這兩口井就成了當地村民的應急井。站在古井邊,凝神靜思,依稀可見麗人照影、小伙兒取水,婦人浣衣,老人在一旁抽著旱煙、逗趣小孩的情景,其樂融融,和睦美好。
古老的雙井,一頭連著村民的縷縷鄉(xiāng)愁,一頭連著孝義典型展示園,更是連著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風車、犁、耙、紡車、縫紉機、黑白電視、腳踏風琴、錄音機等舊物展示在村邊,鉤沉時光荏苒的記憶;文明家庭、最美庭院、見義勇為、孝義之星等典型,豎起見賢思齊的標桿。老人們悠閑地曬著太陽,年輕人在青綠的菜地里采摘,孩子們在放學的路上追逐嬉戲,機械在轟鳴中歡歌,和美鄉(xiāng)村的喜悅寫在了雙井人幸福的笑臉上。
站在余灣社區(qū)的古廟嶺,山地上麥田蔥蘢,梯田里油菜金黃,500畝的區(qū)級糧油育種基地長勢喜人,豐收在望。一棵核桃樹站在油菜地中間,仰望著青山綠水,百花盛開,規(guī)整的民居和宛若仙境的田園,開始萌芽、開花……
黃洋河畔,勝景點點,如若天上的街市,陳列著世上沒有的珍奇,好一幅古樸流韻和美鄉(xiāng)村的畫圖!我不禁心生驚嘆:這張灘還是那個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