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人飲食口味偏酸辣,窩酸菜、泡壇子是代表。同時,安康的甜食也獨具特點。在90年代前,西大街、鼓樓街、新城北門等地都有國營的甜食店,賣著甜酒、元宵、粽子、糍粑、油糕等傳統(tǒng)甜食,食客走進(jìn)甜食店,交完錢拿著木片或硬紙板做的牌子,等著叫號。
一晃三十余載如過眼煙云,甜食店的印記已淡淡飄散。而安康的甜食仍薪火相傳,延續(xù)至今。
粽子、糍粑、夾沙糕應(yīng)該是安康甜食里最為常見的種類。三種甜食均以酒米為主料,加以豆沙為餡兒,區(qū)別在于制作工藝和吃的方法。
粽子,傳統(tǒng)粽子只有甜粽子和豆沙粽子兩種,酒米蒸煮后用竹葉包裹成立體三角形,豆沙填餡兒的即為豆沙粽子、不填餡兒即為甜粽子。包好的粽子再次上籠蒸熟后,調(diào)蜂蜜即可享用,最早的粽子攤子用竹片做成的叉子叉粽子吃,這種竹片叉子如今再也不見。
糍粑,蒸熟的酒米,用搟杖在大鍋里反復(fù)攪拌后,和蒸包子一樣,揉成圓劑子,里面填豆沙餡兒,再揉成一個圓疙瘩。
切開撒上白糖、芝麻面,吃起來外殼硬脆,充滿焦香,內(nèi)瓤綿軟,甜而不膩。
夾沙糕,制作工藝在三種甜食里最為復(fù)雜,蒸熟的酒米攪拌的要比糍粑更為柔軟。
將煮熟攪拌均勻的酒米搟壓成薄餅形狀
豆沙則要經(jīng)過泡水、蒸煮、揉捏、去皮、過濾、炒制等基本工序才能食用。
炒時加入油和白砂糖,增加粘度和甜度。
攪好的酒米如同手搟面一樣鋪在下面,豆沙覆蓋厚厚一層。
再蓋上一層酒米,撒上芝麻面,即能增加芝麻口感,又能避免酒米粘粘。
一刀刀切成長方塊。
擺塊成塔、一袋一斤、過稱裝袋,直接食用。
鼓樓西的馬成建,出生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一二十歲時開始從事傳統(tǒng)甜食生計、主營粽子,直到1986年無常后,兒子馬金信兩口子接班,在粽子基礎(chǔ)上增加了糍粑,1993年馬金信老伴增添了夾沙糕,現(xiàn)在馬金信已經(jīng)將三門傳統(tǒng)甜食手藝傳給第三代人馬漢軍。
馬漢軍小兩口一個做糍粑、一個做食材,母親則幫著做夾沙糕,一家人忙的井井有條。
傳統(tǒng)的安康甜食,雖然離開了甜食店,卻回到了傳統(tǒng)的家庭作坊里,回到了代代相傳的繼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