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虎,1991年出生于東風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父親樸實、正直,是名泥水匠,母親是一位老黨員,孝順勤儉的劉志虎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個善解人意、尊老愛幼、和藹可親的人。從小家庭氛圍很好,關系融洽。后來盡管遭遇變故,但仍夫妻和睦、家庭和諧,一家人其樂融融。
劉志虎小的時候,父親總是不在家,因為是干泥水匠的,通常是哪里有活,哪里給的錢高就去哪里,留下劉志虎和母親在家里,每到農忙時,眼看著地里的油菜黃了,劉志虎的母親為了趕好天氣,每天天還沒亮就去割油菜,等到劉志虎放學,一放下書包就到田里給母親幫忙。劉志虎小小的就是干農活的好幫手,鋤地、插秧、打稻谷、、、、、沒有一樣是他不會的。日子雖然辛苦,但當年底父親回來,帶回來一大堆好吃的和其他新奇玩具,一家人有說有笑,劉志虎就格外高興。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2那年,劉志虎上小學五年級,父親外出廣東深圳務工,有一天母親把他交代給鄰居就匆匆離開了。過了幾天,母親回來了,父親也跟著回來了,和以往不同的是父親躺在車上。從此父親半身不遂,說話口吃、手腳僵硬,吃飯、穿衣、梳頭、起床這些最簡單的事都不能自理。于是,母親忙時,他開始擔負起了給父親喂飯、嘬水,洗臉、穿衣等繁瑣的護理工作。為了給父親治療,不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而且在外面還欠了不少錢。父親也變得消沉起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理人。劉志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父親想不開,從此消沉下去。于是苦口勸導,耐心疏導,對他說:“你雖然不能走路了,但是你還有我,兒子過兩年就長大了,我能掙錢了,能養(yǎng)活和照顧你和母親了。”在劉志虎的鼓勵勸導下,父親慢慢擺脫了陰影,沒有之前那么的消沉了。
自2002年父親生病至今已10余年,劉志虎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父親,從不言棄,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劉志虎卻是實實在在的孝子。劉志虎既要照顧父親 ,又要學習一門本領改善家里的經濟狀況,于是每天他天不亮就起來,做好飯菜送到父親手上,然后出去做事,晚上要收拾家務到很晚才休息他起早貢黑,任勞任怨,毫無怨言,沒有抱怨,他知道:自己還年輕,只要吃點苦,一切都會有的,日子也會好起來的,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生活在一起,多么的簡單而又現(xiàn)實的愿望。父親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個便桶在墻角,毎天一次淸洗父親洗澡要好衣物、洗澡水,吃暍拉撒無一不安排得妥妥當當。看看父親表達不準確,生活無法自理,難過又痛苦的樣子,劉志虎心疼極了。
他不辭辛苦,四處奔波,尋醫(yī)問藥。只要對父親病情有療效的藥,不管多貴,他都省吃儉用買來給父親。
但是禍不單行,又一次的災難降臨到他們的頭上,2013年5月,劉志虎的父親因病高燒三天,家里人看遍了附近的大小醫(yī)院都沒有起色,最后送到了安康市中心醫(yī)院,高燒是退了,但從此眼睛卻看不到了。
從此后,劉志虎幾乎不在外過夜,不管多晚都要趕回家侍奉父親,否則心理不踏實。父親眼睛失明后,分辨不清白天和黑夜,常常會在半夜起來吃飯,怕打擾到母親,劉志虎總是悄悄地起來做好飯,喂父親吃完,陪父親說會話才去睡覺。
好在劉志虎學習了裝修的手藝,到處承包家裝的活。通過他的努力,家里新修建了三件兩層的樓房,家里的經濟條件得到了改善。為了讓父親過得舒心,他買了一臺電視機放在父親床頭清寂解悶。這些年,有時因為自己在外面包工程,家里事情忙時母親情緒不好,發(fā)脾氣,劉志虎勸他“能有機會照顧父親是我們的福分,他已經很痛苦了,我們作為至親要體諒他”。
霅鋒同志曾說: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劉志虎同志用十六年來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他的為子之道,印證了他的孝心,這正是我國傳統(tǒng)美德在新時期青年人身上發(fā)揚光大,讓我們還看到了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時代風貌,看到了五好文明家庭”之花正盛開在神州大地的每一個村落……
劉志虎把贍養(yǎng)老人看成是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把老人推向集體或國家,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一腔的真愛,營造了一個溫馨和諧的新家庭,譜寫了一曲“孝老愛親”的時代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