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玉鳳 賈 瀟
誰說女子不如男,巾幗戰(zhàn)“疫”撐起半邊天。自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打響以來,那些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的漢濱區(qū)江北街道辦基層巾幗們主動扛起沖鋒大旗,在病毒和群眾之間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鏡頭一:“摸底員”湯麗麗】
“新年好呀!今年在哪過的年?近期家里人有沒有去湖北?”
“ 這段期間疫情嚴重,可不要到處跑!
“在家勤洗手、多通風,盡量少出門,出門必須戴口罩,不要扎堆閑逛!”
“姨,要是家里沒菜了,我們可以跑跑腿。”
2月3日早上,湯麗麗又帶著小分隊挨家挨戶“拜訪”了。此時此刻,她還是和往常一樣熱情地和居民打招呼,只是臉上多了一絲匆忙。
她所“分包”的小區(qū)——東站社區(qū)機務小區(qū),300多戶住戶大多是鐵路職工,家里老年人居多……疫情防控難度大。
為破解這一難題,她和居委會工作人員不厭其煩,逐戶登門,開展地毯式精細摸排。居民在家的,隔著門、隔著窗戶,做好信息詢問,并宣傳防控信息;居民沒有在家的,依據聯系方式,電話溝通詢問。
“樓上樓下跑一跑,就當是鍛煉身體了。只要大家安全,一切都值得!”已是奶奶的她,干勁兒不輸當年。
【鏡頭二 紅袖章·趙小紅】
“這幾天天氣好,可以在小區(qū)、陽臺曬曬太陽,不能扎堆啊,不安全。”
連續(xù)多日,安康陽光明媚,氣溫逐漸變暖,室外春意濃濃。部分群眾逐漸放松警惕,外出閑逛、到河邊曬太陽、聚集聊天現象逐漸增多。這不,趙小紅又開始“嘮叨”了。
趙小紅是臨江社區(qū)居民的“老熟人”了,自2016年臨江社區(qū)“紅袖章”巡邏隊組建以來,不管刮風下雨,不論白天黑夜,她都堅持巡邏,用“一雙腳”守護這一方平安。
疫情防控期間,她采取“時間段+片區(qū)”作戰(zhàn)模式,專治“不聽話”人群。中午12點前,她在各小區(qū)“轉悠”,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引導居民戴口罩,減少外出;中午12點之后,她就“轉戰(zhàn)”到清水廣場,重點疏散、勸離聚集聊天、曬太陽市民。
“紅袖章還是很管用的,這兩天,大家一看到我們,都自覺散開了。”
【鏡頭三 “守門人“·胡小麗】
“媽媽,你什么回家?”
“你在家乖乖聽奶奶、爸爸的話,帶好弟弟,媽媽很快就回來了。“
“你都說了好多天了,還不回來。“
聽到這里,胡小麗哽咽了,眼淚忍不住地掉下來,她何曾不想像平時那樣,抱抱孩子、親親孩子,但疫情不退,她們不退,她要和戰(zhàn)友們牢牢守住安康的”北大門“——火車站。
每一個“十小時、十二小時”(火車站兩班倒)里,胡小麗要重復一百多次“規(guī)定動作”——登記旅客車次、來往地點、身份證、電話號碼,“雖然有點兒枯燥,但這些信息非常重要,馬虎不得。”
截至目前,她堅守在這個崗位整整20天了,這20天來,她沒回過一次家(借住在同事家),僅靠電話、微信視頻來緩解家人“相思之苦”,“我們就像是守門員,把風險阻隔在外,這點苦不算什么,孩子大了會理解的。”胡小麗笑著說。
【鏡頭四“活地圖”周多華】
“周姐,這小區(qū)多少樓棟多少住戶多少人口?”
“湖北回來的那家是什么情況?”
在社區(qū)一干就是二十年的周多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三熟”:地頭熟、人頭熟、情況熟。當前防疫工作千頭萬緒,“活地圖”周姐自然就成了大伙兒咨詢請教的“師傅”,同事們有什么問題要咨詢都能做到有問必答。
從大年三十至今,她剛從禁燃禁放的戰(zhàn)役中緩過神來,轉身又投入到疫情防控的一線,小區(qū)消殺、疫情宣傳、堅守卡點,人員排查,處處都有她忙碌的身影。老小區(qū)普遍沒有電梯,她就一層層的爬,一戶戶的查,因為底子清,情況明,她總是能很快的問出需要的信息。“畢竟都55歲啦,累還是累,但是大伙兒都非常尊重和理解,這就值了”周多華指指自己佩戴紅袖章的胳膊,自豪地笑著說。
【鏡頭五“消殺員”楊春梅 】
戴上口罩、草帽,橡膠手套,背著幾十斤的消毒液,穿梭在一棟棟居民樓之間……這就是張嶺社區(qū)公益崗人員楊春梅這二十多天的“工作日常”,每天早晨八點不到,她便上崗了,配置藥水,對下水道、綠化帶、垃圾桶等重點部位進行噴灑消殺,不放過一處衛(wèi)生死角。
每天四五棟樓,全是沒有電梯的老居民樓。50余歲的楊春梅略顯佝僂的身軀被裝滿消毒液的噴霧器壓得更彎了。到了飯點,她才找個地方坐下休息,吃著家人送來的飯菜,或者是泡面填填肚子。“太陽慢慢大了,咱們后面消殺次數還要加到一天兩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吃完飯,楊春梅又立刻拎著武器在她守護的地盤上轉悠起來,沒有一點疲倦的樣子。
在江北街道辦的大街小巷、鄉(xiāng)村院落,這樣的工作鏡頭隨處可見。鏡頭中的她們,有黨員,有干部,有村、社區(qū)工作人員、熱心群眾……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疫”中,她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女性應有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