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君為客人打包餐食。記者 秦驥攝
3月21日中午,正值飯點,西安市臨潼區(qū)體育路的客來粥到餐飲店負責人吳佩君忙著將外賣打包。她說:“受疫情影響,最近這段時間客人大多選擇打包用餐或線上訂餐,堂食的顧客我們也嚴格按照政府要求隔桌安排就餐。”
46歲的吳佩君,經(jīng)營客來粥到品牌餐飲已有16年。也許是冥冥之中就與餐飲行業(yè)有緣,特別喜歡做飯、品嘗美食的她,在積攢了一些積蓄后,便萌生了開一家小店的想法。2006年底,為了讓周圍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喝到暖心的粥,吳佩君開了一家客來粥到餐飲店。
不足100平方米的店面,員工有五六個人。天不亮就起床到店里生火熬粥,一直到深夜才能收拾完回家。回想起16年前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情景,吳佩君感慨萬分,她說:“那段時間,雖然每天很辛苦,但過得十分充實?吹筋櫩透吲d而來、滿意而歸,內(nèi)心感到特別甜蜜。”
為了滿足更多顧客的就餐需求,2013年,吳佩君決定擴大店面。
餐飲行業(yè)“守成”和“創(chuàng)新”是非常難兼顧的一件事。一家傳統(tǒng)的粥店,既要有大家記憶中兒時的味道,又得有年輕人愿意打卡曬圖的特色菜肴,否則店面就“失去了靈魂”。擴大店面后,吳佩君在菜品研發(fā)和團隊建設(shè)上多次走訪學習與交流引進,讓菜品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慢熬粥、家常菜成了店鋪的招牌。
“游客能給予咱們店這么高的評價,我感到特別欣慰。這也是讓我堅持走下去的信念。”令吳佩君記憶猶新的是在多年之前,店里來了好多北京游客,他們用完餐后表示:這是他們到陜西這些天來,吃得最舒服、最暖心的一頓飯。
盡管這些年事業(yè)忙碌,仍有一件事是吳佩君始終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做的,那就是踐行公益、回饋社會。
“疫情期間,我們連續(xù)幾十天為一線的防疫人員送愛心餐。”吳佩君說。每逢“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臘八節(jié)等,吳佩君都會為轄區(qū)環(huán)衛(wèi)工人送去慰問品和暖心的臘八粥。她還積極參與慈善公益,多次為貧困地區(qū)捐贈衣物和生活用品,為社區(qū)孤寡殘障人士送去溫暖與關(guān)愛。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為了避免浪費,吳佩君主動引導(dǎo)顧客按需點餐,提供“小份菜”和餐后打包等服務(wù),讓節(jié)約糧食、反對浪費成為餐飲店的“新食尚”。
2021年1月,吳佩君與合伙人又開了兩家粥店,三個店直接帶動100多人就業(yè)。
“做菜如做人,菜品見人品。”吳佩君笑著說,“熬粥做菜這件事上容不得半點虛假、馬虎。其實做餐飲和做人都是一樣的道理,只有認真地做好每件事、每道菜、每個細小的服務(wù),才能有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