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記者獲悉,西安市隋唐長安城東市東北部遺址發(fā)掘工作,3年共計勘探10.71萬平方米,布探方55個,探溝1條,實際發(fā)掘2900平方米,發(fā)現各類遺跡單位173處,出土各類遺物約1500件,對了解研究隋唐時期東市的形制布局和商業(yè)、手工業(yè)的內容有著重要學術價值。
東市遺址最早發(fā)現于上世紀50年代后期,是在對西安古城街坊勘探中發(fā)現的。初步勘探顯示,東市遺址占地約1平方公里,東北與興慶宮公園相望,西起今安東街、東至經九路,北自咸寧西路、南接友誼東路,平面近似正方形,四周圍以夯土墻,內部以井字形大街等分為九宮格狀,規(guī)劃整齊,布局嚴密。
2015年至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第一工作隊主要對東市東北部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fā)掘?碧脚c發(fā)掘顯示,隋唐東市東北部建于樂游原北坡之上,除北部的池址和中部東西向主干街道外,發(fā)現遺跡有道路8條、渠道8條、房屋基址5座、作坊遺跡2處、磚井16口、土井19口、窖2口、灰坑111個。池址為文獻中提及的放生池,位處北部偏西,道路與渠道等其他遺跡皆散布于南邊坡地之上。
放生池以南約160米為隋唐東市主干街道中偏北的一條大街,與今新修的標新街正好重合。該街道未進行正式發(fā)掘,考古人員曾利用現代路基管道溝下挖的剖面,發(fā)現一條東西向道路,路土堅實,有車轍碾壓遺痕,明確為隋唐街道遺存。上世紀50年代勘察資料表明,該主干街道長近1000米,寬30米。此街將放生池以南的東市遺址發(fā)掘區(qū)分為南北兩區(qū),南區(qū)較窄,北區(qū)較寬。
南區(qū)勘探及發(fā)掘隋唐遺跡單位44個,其中有道路3條、溝渠3條、磚井4口、窖2口、土井14口、灰坑17個。3條道路(L1—L3)均為南北走向,基本平行排列,間距36米,各寬9米至10米。專家介紹,3條路皆為隋初規(guī)劃東市開辟的街巷道路。
遺址中出土的遺物以磚瓦類建筑構件居多,其次為陶瓷器,還有大量骨器骨料、石器、玉器、瑪瑙、蚌飾、玻璃器飾、銅器、鐵器和銅錢。其中的蓮花紋石礎、印字“仙仁”的羽人瓦當、底部墨書“□家酒店”的瓷壺和魚、鳥、蓮花紋骨梳柄等都是珍貴的遺物。
唐代東市,隋稱“都會市”,西近太極宮,東北緊鄰興慶宮,周邊多為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宅邸,位置尤顯重要。史載“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2015年至2017年的考古發(fā)掘初步印證了這一歷史。(記者 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