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蕊
“我只是盡自己所能幫助了村民,今后要做的還很多。”3月1日,當朋友祝賀張澤宇獲得“交友幫扶先進個人”時,他謙虛地說。張澤宇,是90后共產黨員,是女兒剛滿周歲的父親,是安康市人民醫(yī)院派到旬陽縣甘溪鎮(zhèn)施家坡村駐村的扶貧工作隊員,村民們親切地叫他“小張”。
去年初春,醫(yī)院決定派張澤宇和另一名年輕同志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他先是一愣,接著欣然接受組織安排。那時,他的孩子剛出生不久,在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之后,他在施家坡村扎了根。
施家坡村位于旬河之畔,全村6個小組分布在3面大山上。張澤宇到村里后,立即到全村325戶挨家挨戶認門。山里群眾居住分散,道路蜿蜒曲折,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爬滾打,村民們知道市人民醫(yī)院來了駐村工作隊,就連外出打工的村民都接到過“小張”的電話。大伙兒對“小張”最初的印象是這娃年輕,工作熱情高,做事認真。
認真做事的張澤宇很快對施家坡村的情況了然于心,全村1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情況怎么樣,住在哪里,產業(yè)發(fā)展和務工情況如何,家里還有哪些困難,駐村幫扶、鞏固后續(xù)都有哪些措施等,他做到了村情、戶情、民情“一口清”。三組貧困戶王忠軍,家有5口人,除了患病的妻子,還有3個上學的子女,家庭負擔很重。作為王忠軍的幫扶責任人,張澤宇在摸清情況后立即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幫扶。王忠軍的妻子患有嚴重的肝硬化,每年吃藥花費上萬元,他在幫助落實健康扶貧政策的同時,向院領導申請為其免費體檢。王忠軍長期在外打工照顧患病妻子和正在上學的子女,家里的老房子在施家坡村三組山梁上,遠遠望去破敗不堪。在確定王忠軍符合移民搬遷條件后,張澤宇主動承擔起資料填寫、申報等文字和跑腿事宜,大大減少了王忠軍兩頭跑的次數,為其節(jié)省了金錢和精力,加快了搬遷的進度。去年年底,王忠軍安置點建房通過驗收,12.5萬元的移民安置補貼全部到位。房建好了,回家的次數多了,王忠軍拉著張澤宇的手說:“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你為我做的這多事情,沒有你,哪有我現在呀!”
二組施新余的老伴兒李愛琴患腦梗后遺癥,小張每周都要上門探望,噓寒問暖,還經常協(xié)調醫(yī)務人員上門為其看病送藥,指導康復訓練。施新余照顧妻子無法外出務工,當張澤宇得知施新余會做木工活,就鼓勵他發(fā)揮自身木工特長,幫助他建起了“施新余木工坊”。施師傅除了幫助村民制作一些家具外,還制作一些椅凳,張澤宇又幫他解決銷路問題。如今,施新余已是村里頗有名氣的“自強標兵”了。
遠離都市,遠離家庭,農村艱苦的生活沒有使張澤宇退縮,反而使他成熟了,與村民的感情更近了。一直看著小張成長的老支書施新功這樣評價他:“這娃心善肯吃苦,真誠待人做實事。”是的,在張澤宇和村四支隊伍的努力下,以生態(tài)養(yǎng)殖和有機蔬菜為主的澤潤源生態(tài)農業(yè)農民合作社實現了施家坡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他始終操心的16戶未脫貧戶也投入了股金,將持續(xù)享受村集體經濟的紅利。
在施家坡村的青山綠水間,張澤宇的忠誠書寫在脫貧攻堅的華章里。他先后榮獲全市“扶貧交友先進個人”、“健康扶貧先進個人”和市直機關工委“脫貧攻堅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