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昌勇 通訊員 李波 張遠超
暮春時節(jié),安康中學高新分校的校園再次傳來瑯瑯書聲。在教學樓二樓的校長助理辦公室,雷正發(fā)老師正忙著為學生打印當日的數學練習題。和很多老師一樣,他正在思考著如何為學生將耽誤的時光“找”回來,讓他們盡快融入到學校生活。
提及學生,他滿眼都是愛,談到教學,他侃侃而談。“十指有長短,針對學生的認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異,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除了必須完成的部分之外,還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制合適的習題。”雷正發(fā)這種因材施教、靶向提升的教學方式已在安中分校廣泛實施。這種必做和選做相結合、共性和個性相結合的做法,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僅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也讓他們愛學習、會學習、愿學習。
事實上,像這樣立足教學實際、用心體察學生內心所需、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教育教學理念,已經成為這所學校最大的“個性特征”。同為校長助理的張賢雙老師感同身受,“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我們要竭盡全力,在‘精’和‘細’上面發(fā)力,用真心真情服務好、陪伴好、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用高品質的育人環(huán)境,塑造高品質人才。”
班級管理精細化,及時解決學生學習和成長中的煩惱
對于任何一所學校來說,班級管理無疑是學校管理的主要抓手。安康中學高新分校雖然正式運行才半年時間,但在班級管理上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切實高效的做法。學校采用小班教學,實施個性化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更多被關注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獲得獨特而又全面的發(fā)展。每個班設正、副班主任各一名,為每個學生配備“人生導師”,構建全員、全程、全時、全域“四全”育人網絡。學校要求每一名老師積極踐行“把每個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把每項工作做成行業(yè)標桿,把每次活動做成育人精品”的卓越教育理念,開展“心靈對話”工程,用心和學生交流溝通,及時化解他們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惑。
主題班會觀摩研討,是學校德育科研的一個創(chuàng)新點。“當初接到學校讓我上一節(jié)主題班會公開課的任務時,我的內心是有些忐忑的。”高一18班班主任陳先平的這份顧慮很快就打消了,“但是當我真正去準備的時候我就發(fā)現,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很多問題是具有普遍性和重復性的,有些地方看似微小,實則影響深遠,所以我把主題確定為‘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一節(jié)課下來,通過形式多樣的體驗實踐、情感熏陶、情景感染,學生們感覺很有收獲,能有意識地對照反省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習慣,及時改正,良好的習慣自然就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幾乎每一個孩子對電子產品都有著一份特殊的“親近感”,如不加以引導,就會耽誤了學業(yè),還會讓他們迷戀其中,影響身心健康。為此,學校態(tài)度鮮明:對手機采取“零容忍”。學生攜帶的手機在每周到校后都要及時上交到班主任處統(tǒng)一進行保管,周末放假時再集中領取。沒了手機的誘惑和干擾,許多學生很快靜下心來,迅速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書本和習題中,對學業(yè)保持著一份專心和專注。
學校大力踐行溫度教育,倡導師生做有溫度的人,要求老師成為學生人生的引路人、生活的貼心人,用愛感染每一個學生。學生生病了,老師放棄休息、不顧勞累奔赴醫(yī)院為學生補課,有的老師利用課余時間精心為學生策劃舉辦集體生日派對,為學生抒寫心靈寄語,通過“美篇”“微信”等平臺把學生的精彩瞬間記錄下來,成為彌足珍貴的回憶;有的老師積極建構書信文化、詩詞文化,或通過讓學生“談談心中的老師”“給父(母)親寫一封信”等形式,教會學生銘記真情、學會感恩……每個老師背后都發(fā)生著太多感人的故事,每一個學生都深深感受到老師的嚴管與厚愛深深融合的可愛可敬形象。
宿舍管理精細化,實行“呼叫服務”隨叫隨到
安康中學高新分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學校,宿舍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宿舍的管理水平和精細化程度影響著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質量和學習效果。
在安康中學高新分校的學生公寓樓,每層樓都有安保全天候服務。同時,還配備專門的生活員和宿舍管理員,負責宿舍管理具體事務,實行“呼叫服務”,隨叫隨到。“宿舍是6人間,每個宿舍都提供熱水、空調、獨立的衛(wèi)生間。我們每層樓3名生活老師,實行24小時輪班制,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指導他們生活,管理他們作息。”宿舍負責人說。
為解決學生和家長的聯系問題,學校在每個樓層外面專門配備了電話機供學生使用。對于學校的細心,高一(5)班的肖晴很有感觸:“我的頭發(fā)比較長,每次洗完之后半天都干不了,頂著一頭濕發(fā)出門很容易感冒,后來學校安裝了電吹風,洗完頭發(fā)就可以吹干,真是太貼心了。”
像宿舍這種集體環(huán)境,衛(wèi)生至關重要,為了預防病菌的滋生,學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組織專業(yè)人員對公寓樓進行全方位的消毒,確保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為了及時準確地得到相關信息,掌握學生的活動軌跡,學校在每個樓層的路口都安裝了釘釘智能簽到系統(tǒng),通過對人的面部識別就可以確定個人信息。“只需要在手機上安裝相關的App,就可以查看本班學生回宿舍的情況,很方便!”德育處副主任靳松老師告訴記者,“除了智能簽到系統(tǒng)之外,學校還安排班主任午休晚睡按時檢查、值周老師每天檢查、德育處組織不定時檢查,做到每天一匯報,確保學生住得好、吃得好、睡得好、學得好,實現高境界做人、高水平學習、高品質生活。”
周末管理精細化,父母般無微不至地陪伴與呵護
因為外縣學生較多,又是全日制寄宿學校,為了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學校實行大周制,簡言之,學生每12天回家一次。
為了讓學生安全有序離開學校,每周五之前,就由各班對回家學生的信息做好統(tǒng)計,提前上報給學校和有關部門,做到統(tǒng)一協(xié)調、統(tǒng)一組織,各班整隊之后由班主任及相關工作人員親自送出校門。
盡管如此,還是有部分學生因為離家太遠等種種原因而選擇留在學校。對于這部分學生,學校也有切實可行的管理和服務。先由班主任將統(tǒng)計名單上報給學校,然后由值周老師和生活老師與班主任進行工作對接,確保不漏掉一人。每個周末,留守學生都有值周老師和生活老師24小時陪伴,在不輕易打亂生活節(jié)奏的前提下,安排合理的學習和生活,勞逸結合,確保周末過得充實且有價值。這些細微舉措,學生們感觸最深。
“其他同學都回家開心地玩耍了,我們在學校有老師陪伴,也不覺得孤獨,而且我在學校利用這段時間還鞏固了知識點,雖然是一小步,但我覺得對自己來說意義非凡。”高一(12)班的李馨悅顯然從內心接受了這樣的周末時光。
“老師,趕緊來吃餃子,我們包的餃子熟啦!”2019年12月22日午后,學生們“招呼”著成源老師“回家吃飯”。當天正值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冬至,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節(jié)日的重要意義,體驗親自動手豐衣足食的樂趣,值周教師帶領周末留校學生一起包餃子過冬至,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情和溫馨。值周老師成源也在這種日�;又泻秃⒆觽兇虺梢黄�“學生們留在學校,我們就要給他們家的溫暖,老師就是他們的親人,值周不僅僅是責任,更是無微不至的陪伴和精心的呵護。”
教育教學精細化,推行“四課建設”打造高效課堂
走進省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楊婧老師辦公室,她正在整理當日的“作業(yè)批閱記錄單”,這一精細務實的教學管理,成為該校又一大教學創(chuàng)新。“作業(yè)批閱單每兩周都要交年級部檢查,作業(yè)批閱記錄單上詳實記錄了學生作業(yè)暴露的典型問題和集中傾向,便于老師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有針對性地反饋矯正提升。”楊婧認為,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在于,詳細了解學生的學習疑惑,高效解決學生學習困難。
為了讓教師有整體的課程規(guī)劃意識,學校實行教學周計劃“上墻”制度,教師在每周日都要將下一周的教學計劃填寫完整并張貼在教室外面的墻上,同時還要發(fā)一份電子版給學校存檔,“這樣的方式很好地幫助我改變了教學的無序化和隨意化,讓我有了更嚴謹的課程意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劉賢老師對這一做法深表贊同。
學校推行“E.I.A生本課堂”教學改革,落實“一首兩翼三足”的課改理念(一首:讓學生得到最大發(fā)展;兩翼:落實核心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效率;三足:探究、互動、運用),學校化整為零,將研究任務具體分解到每個備課組,既在集體備課中抓住了“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主備人),又提倡自主備課要結合“三情”(教情、班情、學情),集體智慧和個人思考相結合,個案和共案相結合,做到節(jié)節(jié)有重點、課課有新意。以高一語文教研組為例,全組共有教師10名,開學之初,備課組長李雯老師就將本組分為3個小組,每個小組由1名負責人和2名成員組成,省級學科帶頭人成源老師則負責督查指導,這樣就能將每次的教研任務落實到人。
為了檢驗課堂質量,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有時也可能換位成“學生”。學校嚴抓包括匯報課、公開課、實驗課和示范課在內“四課建設”,做到“人人上課、人人聽課、人人評課”,在學校,類似于“推門聽課”的做法已經不是新鮮事。“把每一節(jié)常態(tài)課都當做公開課來上,把每一節(jié)公開課都變成常態(tài)課來上,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優(yōu)質高效。”積極鉆研教學藝術,努力打造高效課堂,這是高一年級部主管教學的胡東老師一直提倡并付諸實踐的理念之一。
每天晚上的6點50分至7點20分,被譽為學生的“黃金半小時”,學生自由安排時間,既可閱讀、練習書法,也可以收看新聞,雖然短暫,卻也充實。孩子們異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放飛心靈”時光。
該校自上而下有著這樣一個清晰的認識:“重視學生的成長,不僅僅只是成功;重視學生的人格,不僅僅只是成績;重視學生的素養(yǎng),不僅僅只是知識;重視學生的終身,不僅僅只是現在”,只有以時代的視角、未來的眼光,通過優(yōu)化課程設置,才能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培養(yǎng)美好未來的創(chuàng)造者”的育人目標。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學校每天安排兩節(jié)公共自習,供孩子們查缺補漏、拓展提升,確保當天學習任務當天完成,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本學年高一年級組建了創(chuàng)新實踐類、藝術興趣類、文化語言類、學術科技類、體育運動類共5個大類23個學生社團,每周安排兩節(jié)社團選修課,為學生提供個性特長的發(fā)展空間。每天的晨讀內容、每次的鞏固練習,無一不經過反復研討和精心修改,老師做“加法”,學生做“減法”,老師“進題海”,學生“出題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團隊建設精細化,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個管理環(huán)節(jié)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如何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打造他們的“金課堂”,在課堂“圈粉”,讓學生愛學不厭學,會學不死學。這是建校伊始,擺在學校領導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經過反復調研,在吸收借鑒其他名校辦學經驗基礎上推行機制創(chuàng)新,學校提出了“三用”的基本觀點,即用情感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機制留人。安康中學主持行政工作副校長、安康中學高新分校校長朱平深有體悟,“教育是一曲生命的交響樂,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它是充滿溫度的。有溫度的教育應該著眼于‘愛’,而非只著眼于技巧;著眼于人的全面,而非只著眼成績;著眼于人的未來,而非只著眼現在;著眼于全體,而非只著眼精英;著眼于鼓勵,而非只著眼于問題。”
在朱平校長的帶動下,學校呈現出“有學生在的地方就有老師在,有老師在的地方就有領導在”的網絡化管理格局,各部室每周周天晚上10點前,將本部門下周的工作要點上傳到校委會群里,確保工作的有序性和目的的明確性。教師上下班實行嚴格的考勤制度,每周一公布,每月一匯總,“另一只眼”監(jiān)督和管理著代課老師,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投入到每一孩子身上。
2019年教師節(jié)這一天,初到新校區(qū)不久的老師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驚喜,學校為每位老師送上體檢卡、健身卡、讀書卡等禮品,領導班子親自為每位老師送上了鮮花、綠植,還有校長飽含深情的慰問信。“有點小激動!收到校長親自送上的禮物,感覺很溫暖!”剛剛從華中師范大學畢業(yè)的青年教師蔣小雪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劉詩勝老師是去年從安中本部被選調過來的老師之一,在這之前他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教齡,培養(yǎng)過14名學生獲“政府勵志獎”,12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名校,“剛開始確實有點不太適應,離家有點遠,相對還是比較偏一些,后來就慢慢地習慣了,感覺校園里處處充滿朝氣和活力,無論是工作環(huán)境還是生活環(huán)境,都挺讓人滿意的。”像這樣的老教師還有很多,他們雖然都從本部過來不久,但很快就適應了新環(huán)境,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當中,成為安中分校一張張靚麗的名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儒學經典《大學》開篇的第一句,也是朱平經常和老師們分享的一句話,他也在實踐中不斷思考,“作為學校,應該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如何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不同的學校給出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首先應該有‘精細’之策、滴灌之術,‘精’者不光是精心,還應該有精致;‘細’者不僅有細心,還應該有細膩。難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細。”在該校,老師們深深地領會這一辦學思想,并形成教學實踐的呼應:把“精細”二字作為教育教學的根基,把溫度教育作為高品質教育的追求,這,無疑是安中高新分校正確而又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