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日報社 肖兵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和許多同行們正月初二就返回了工作崗位。為了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村落、社區(qū)、高速路口、新冠肺炎患者定點醫(yī)院等,越是疫情嚴重、普通人難以抵達的地方,我們越要向前。
疫情初期,防疫物資嚴重缺乏,我們常常一個口罩要用上好多天。到基層采訪時,只能人為保持距離,從醫(yī)院回來后,總要來來回回噴灑好幾遍酒精才敢進屋,見到家人都要繞著走。每天一睜眼,社區(qū)、街道都充斥著大喇叭聲,號召大家不要外出、不要聚集,四處彌漫著緊張的氣息。
每天看著不斷上漲的數字,心中也曾畏懼過,但從未遲疑,因為在現場,就是記者的使命。在現場,我被勇往直前的記者同行們感動,也被一波波逆流而上的人們鼓舞著、感動著。除了奮不顧身的奔赴疫情重災區(qū)的援鄂英雄、24小時值守卡點的志愿者等等,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從未停下奔走的腳步。防控措施是否扎實、物資供應是否充足、生活秩序如何保障、問題困難怎樣解決,黨政主要領導總是帶頭深入戰(zhàn)“疫”一線,想方設法破難題、找對策,我們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就在這樣一個個鮮活而具體的人群中凝聚和彰顯。
從業(yè)8年,我懷揣著青蔥年少時的新聞理想,深入各行各業(yè)采訪,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看到過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普通人“英雄式”的一面,也見證過全市經濟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最具歷史意義的瞬間。8年里,我采訪了將畢生心血傾注在瀛湖、心無旁騖研究南果北移的朱平風,記錄了帶著學生搞發(fā)明的幼兒園教師江涵,關注過嵐皋的呼叫產業(yè)、高新的監(jiān)察改革、白河的硫鐵礦治理,每一個人身上、每一項工作中都有閃光的東西,給人以心向光明的力量和信心。8年里,我見證了一年一度“兩會”的莊嚴和熱烈、龍舟節(jié)的絢麗和精彩,經歷了十四運會的激情與速度,記錄過平鎮(zhèn)高速通車、富強機場通航、西康高鐵開工的歷史瞬間,報道過脫貧攻堅戰(zhàn)中溫暖人心的標桿和榜樣。身處時代的洪流中,我常常為我們這座城市日新月異、快步向前的發(fā)展姿態(tài)感動著,也為能夠有幸見證并記錄這樣的時刻和瞬間感動著。因為感動,追逐新聞理想的步履更加堅定,也因為感動,所有烈日下的奔忙、臺燈下的筆觸都有了意義和分量。
這些年,人們常常作出“記者,記著”的表達,于我而言,記者二字不僅僅是名詞,更是富有力量感的動詞。身為記者要記著初心、記著擔當、記著使命、記著大眾,依靠事實、細節(jié),論證、觀點,調查、監(jiān)督,用專業(yè)的力量輸出恒定的價值觀、優(yōu)質的內容。盡管近些年媒體環(huán)境在變,唱衰新聞、唱衰記者的論調甚囂塵上,但任何時代,優(yōu)質的內容永遠都是稀缺品,事實的精準表述和觀點的理性表達永遠都是無可替代的剛需。眾聲喧嘩中,變化越多,就越知道什么是不變的。
新聞永遠在路上,記者也永遠在路上。未來,無論是黨政會議室里的紅頭文件、新社區(qū)工廠里的工人和玩偶、建筑工地的鋼筋和水泥、鄉(xiāng)間泥土里的果樹和麥苗,還是那些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歸雁隊伍”、那些頤養(yǎng)天年的老人、那些沒有創(chuàng)造壯舉卻依然樂觀生活的普通人,都將是我走在路上、持續(xù)聚焦的對象,它們是我文字里的光,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