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赴蘇州參加“蘇陜對口協(xié)作公共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研修班”學習,通過五天實地培訓,時時處處有觀感,處處時時有感動。僅在常熟市圖書館看到的一個活動展覽,就令我反思再三。
在陜西省文化廳、省圖書館的精心組織、親切關懷下,開班儀式上讓安康與常熟締結(jié)了圖書館對口交流協(xié)作關系。所以,在赴縣區(qū)實地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走進常熟市圖書館,我就有一種走親戚的親近感。
親戚家房屋的高大寬暢、設備的先進時尚,令同行的80多位省市縣館同行們贊不絕口,而我卻相對平靜。因為,早在1992年的“蘇陜交流”建交時,我即隨安康市黨政、文教代表團來過兩次,領受過初見之驚,獲得過初識之喜。所以,跨進常熟市圖書館的大門,我從建交后的合作、發(fā)展需求出發(fā),便把心態(tài)調(diào)整在學什么、怎么學的靜態(tài),即觀察與思考狀態(tài)。
同行者從大廳走進了少兒館,我卻在主樓與裙樓相連的一層樓宇之間,發(fā)現(xiàn)了因地制宜、設計精巧的休閑閱讀吧。進去拍照途中,又在過廊停下腳步,駐足于該館的“梁家河參觀學習”圖文展板。
迎面的主題圖片告訴我,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游學”活動。團隊旗幟上的“知青協(xié)會”、圖中人物的年齡結(jié)構(gòu)說明,參加活動者為常熟市的老知青代表。僅僅這種“人事安排”,就令我的眼睛為之一亮。
前天簽署合作協(xié)議時,我抽空與常熟市圖書館館長李燁聊天,他說到過陜西,去過延安的梁家河。我當時沒有深想,只是脫口而出地說我館也組織人員去過梁家河。到此一看,才見區(qū)別。同樣是去習近平總書記當知青的梁家河村參觀學習、接受教育,但兩館所辦活動,從出發(fā)點到落腳點卻有三點不同:
一是人員主體不同:我們的參與者全是館員,他們卻以讀者為主,即以本市的知青代表為主體,所去的館員及館領導,只是承擔策劃、組織、聯(lián)絡、服務等任務的配套工作人員;
二是活動主題不同:我館只是面向館內(nèi)黨團員開展的主題黨日活動,即支部生活,他們卻做成了面向全市知青群體的“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主題性社會教育活動;
三是內(nèi)容主旨不同:我們因是館員活動,主旨便是淺層次、愿景式、被動性的“職工教育”,而他們卻通過知青學習知青、情感激發(fā)情感的回憶、思考與感恩、勵志,從而由一批人關照一個社會群體,升華了國家意識與社會價值。
用這三大區(qū)別,來評判一個活動的價值,則十分明顯的反映了兩館之間的最大區(qū)別:舉辦活動的主導思想,是服務讀者還是滿足自我?
常熟市圖書館赴梁家河學習,從策劃到實施,是從讀者出發(fā),為讀者服務,追求的是社會效益與服務效能。而我館,尤其是我在安排與部署時,出發(fā)點僅僅是為完成“支部活動”任務,因而思維局限、目光短淺,只從小團體、小圈子出發(fā),沒有大視野、大格局,完全忘了讀者服務與社會效益。
常熟市圖書館通過相同的學習活動、不同的舉辦方式,給我敲了一個警鐘:公共圖書館是因讀者需求而生、是為服務讀者而建的,只有一切從讀者出發(fā)、一切為讀者服務,才能體現(xiàn)價值,收獲效益。
李煥龍 (安康市圖書館館長)